尼日利亚华文作家协会推荐刊登
福清人在南非
本报签约作家 何卫灵著
人的一生只要不懈努力和奋斗,哪怕从未有过一次成功
在她走到人生尽头的那一天,也不会带着遗憾离开
第43章 形同相似(二)
王馨梦对他摆出一副特自信的微笑,随即又充满特自信地回他话道:“是的,或许换做任何一个女人,她都不敢如此大胆地相信你。但我敢。因为我的座右铭是‘Carpe Dine.(把握当下)’。况且,通过这么一个月时间跟你相处接触,别说方老板你还是我同学的朋友,仅凭你的为人处事与大度,都令我十分敬佩。古人语: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深信我的眼睛不会骗我的。何况银行卡的密码,暂且我又不告诉你。你说,我还有什么可对你不放心的呢?”
王馨梦同样发自内心一番肺腑之言,说得让方老板更为特别特别地感动。
他接过银行卡,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证道:“梦姐,你我萍水相逢,难得能博你如此信任,今天在这儿,也借一句古话跟你说:大丈夫,一言既出驷马难追!日后我方明贵不管开什么样的面店,必须有梦姐你一份,决不失信于梦姐!”
“OK!”
两个人订下后期盟约,王馨梦从方老板手里接过钱,拿了她该拿的一个月4000元工资,把剩下的六千元钱如数交还给他后,在当天下午,由电器店直接派车把她送到约堡唐人街。
盛夏炎热,她躺在床上手里执一把纸扇,不停地往身上使劲扇风。扇着扇着,竟扇出忒觞情来,朗声吟出明·唐寅《题秋风紈扇图》诗句:秋来紈扇合收藏,何事佳人重感伤?请把事情详细看,大都谁不逐炎凉。
天地莫生金,生金人竟争。这些商海道理但凡生意人都懂。可王馨梦对自己再次没有盘成布隆方丹的电器店,依然有着莫大的挫败感和挫伤感。她何尝不知,世道炎凉,岂是一个弱女子想拼搏就能够实现愿望与梦想的?不然也用不着万里迢迢,从国内跑到南非来遭罪受!
但她仍怀着一种信念:人的一生只要不懈努力与奋斗,哪怕从未有过一次成功,在她走到人生尽头的那一天,也不会带着遗憾离开。
不知她这伟大坚强的信念在若干年之后,能否将成为永世流芳的名言———不得而知?
但也无所谓,谁叫她一生总是遇人不淑,怀才不遇呢!
从布隆方丹回来,王馨梦把自己关进金台北宾馆203房间里,面壁思过,深刻反盘了一天一夜之后,还是本着坚强的信念,终于开门走了出来。走出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依然去到“京都国货”超市买了份报纸,拿着报纸回到宾馆,继续从中寻找工作。
她在非洲时报招聘广告一栏上,选择出三个需要招聘员工的店家,用电话跟它们的主人逐个了解。得悉他们分别是:来自浙江温州某个乡镇人,在比勒陀利亚开的一家超市;福建泉州人,在约堡附近开的一家服装店;另一家则来自福清龙高线一带,在约堡北部中兰德区开的一家水果批发店。要说把福清人在南非每个城市的各个角落,开着五花八门的店面,比喻成是“满汉全席”的话,那么,王馨梦她这个先后在不同城市的角落里,分别在各种各样的店面里都打过工的女人,可否堪称为一个“满汉全席”的美食品尝师呢?
不用她谦虚,必须的。
什么服装店、超市、五元店、鞋帽批发,外加电器店等等,她都已亲力亲为品尝过,唯独水果批发店这盘菜,她这个超级“满汉全席”品尝师,还未有过品尝,岂不是很不称职。
再说,因为这次盘店又一次失败,使她虽已完全放弃了想独自开店的念头,但在她的潜意识里仍然跃跃欲试,不愿错失任何机会。
于是,她最后还是选择并做出到水果店去上班的决定,主要是想勘察水果店的经营状况,体验一下实质性生活。
只要有一线希望,她都不愿错过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,尽可能要独自开店的机会。
考虑清楚,她打电话通知水果店孙老板,请他第二天来唐人街接她。
孙老板在电话里说道:“明天我是无法亲自开车去唐人街接你,你确定来的话,我会雇的士去把你接到我这里来。”
“那路费……”
“路费我负责。因为把你接下来之后,刚好也把我店里的一对夫妻员工送回约堡。”
这样说的话,王馨梦大可答应孙老板的安排。不然,从唐人街去到约堡北部中兰德地区,将近有四五百公里路程。据她了解,光是单程的士费,就得两千元左右兰特,要花去她半个月的工资,那不就等同于在她身上剜下一块肉,不心疼得她昏菜才怪!
唐朝诗人李白又誉为酒仙,不知可否是他老人家喝酒,喝出个千古流传“一醉解千愁”的绝妙佳句,但王馨梦她,可是真真切切,“一睡解千愁,一觉到天亮”的超级原创词作者。
在关上车门的一刹那,自信又满满写在她的脸上。
一路上,精神抖擞,谈笑风生。不知不觉,四百多公里路程,就在她和司机两个人天南地北的闲扯之中,转眼间便到达目的地。
见到孙老板尊容,她潘然发现一个规律:但凡是福建福清市一些乡镇来南非开店的男子,几乎都在四十岁以下的年轻后生。这些年轻人的事业成就,虽然无法跟那些来自浙江温州区域,或福建其他城市的老前辈们,在南非创下辉煌业绩的大腕企业家们相提并论,但她发现,所有来自福建福清市各乡镇的年轻后生,凡是在新世纪两千年以后来到南非开店的,他们的年龄和业绩彼此都不分仲伯,他们大都可堪称“年轻有为。”
当然,像在PE开店的小弟,他的年龄和他的开店状况那是极个别典型现象,不过再等几年,她深信,小弟到了孙老板这样二十七八的年龄,定会是个特别优秀,而且比他们还都更有创业经验、更加了不起的后生可畏之人———一个了不起的追梦年轻商人。
不是替小弟吹的,以他的身世和胆魄,必然会是如此!
半年前,小弟就已经卖掉PE黑人区村庄部落的便利店(是陈亮帮他脱手的,介绍给他远房一表弟接手。这陈亮臭小子还算对小弟有点良心)。小弟兄妹俩把店脱手后,又到镇上以前补货的一家大超市批发店打工,干了一段日子,深得批发店老板欣赏。(124·待续)
图:70头白犀牛近日从南非成功运抵卢旺达。图为6月10日在卢旺达阿卡盖拉国家公园拍摄的白犀牛。 西里尔·恩德格亚 摄(新华社发)
开普敦华文作家协会推荐刊登
黑夜中掌灯的人
———评析微型小说《参加过郑和下西洋的女人》
作者:陈盛
郑和下西洋,始于江苏太仓。当收到来自江苏太仓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学会凌鼎年会长的《参加过郑和下西洋的女人》一文,窥窗欲辨的好奇心骤起。
诚如文中所述,“中国的传统,一般不欢迎女性上船,尤其是出海之船,远航之船”。明清时期,官方将“三从四德”纳入《大明律》《大清律例》,“既嫁从夫”的律例之下的郑和船队上居然有女人,确实是“不说石破天惊,也是个抓眼球的题材”。
从口口相传到耄耋大去,从尊为人格神仙姑,到官至鸿胪少卿的后代马十力以附页形式夹在族谱,再到凌作家巧妙地用代序方式出现,马三姑进族谱,整个过程用了六百余年。全文立意新颖而又深刻。以马三姑这一边缘女性为切入点,撬动了郑和下西洋的宏大历史叙事,痛点在于原本擅长女红又做了无数台接生的马三姑,最后还是没能剥离明清权力对女性的系统性禁锢的脐带。
郑和下西洋(1405-1433年)是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航海壮举。船队七次远航,四次抵达非洲,从第四次起主要访问东部非洲沿海城邦,有木骨都束(索马里摩加迪沙)、卜剌哇(索马里布拉瓦)、竹步(索马里朱巴河流域)、麻林(肯尼亚马林迪)等等。而马林迪的“中国沉船”考古遗址便是“郑和记忆”最有力的佐证。部分学者甚至认为,郑和船队可能抵达过更远的马达加斯加或西部非洲。
因此,当我将《参加过郑和下西洋的女人》推荐给《西非统一商报》,该报董事长胡介国以及总编辑当即拍板全文刊发。恰逢农历乙巳年春节,其第九版副刊的连载任务尚未完成,刊发任务便耽搁下来。但是关于《参加过下西洋的女人》的话题却延续了个把月。该报总编辑意犹未尽之余,咨询是否有一部中长篇写这个题材的?到了今年五月分两期刊发后,读者反响较好,又叮嘱我为《参加过下西洋恶女人》写个短评以飨非洲及更多关注此文的读者。(之一·待续)
图:微型小说《参加过郑和下西洋的女人》的作者凌鼎年。